他曾经为自己有当逃兵的念头而感到可耻可悲。可是,求生的欲望却渐渐压过了对这种念头的自责。
他的这个不可告人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了。
不过,有一天,他的恐惧症和逃跑欲竟然奇迹般地消除了。
治愈它的良药奇方竟然是一本书。
这天,吃过午饭,他同战友们一起,正在战壕里休息。团参谋抱着一大叠书,走了过来:“书来啦!”
官兵们立即围了上去。
原来,1942年初英国出版界曾发起一个“好书送英雄”的运动,将有益于将士身心健康的书籍,通过军事邮路,免费赠送给前线官兵。
这一大叠中,各种各样的书都有:间谍小说、爱情故事、展现英国风景的优美散文和英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的传记等等。
可是,布朗都不感兴趣。他感到它们都不足以消除自己内心深处的惊恐。
忽然,一本书的标题跃入他的眼中——《在炮火中如何保持心灵平衡》。
他立即取过来,聚精会神、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。
这是一本材料丰富、文笔细腻、丝丝入扣、说理透彻、语气诚恳的好书。作者引用了从古代希腊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,将近2000年战争中的大量实例,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,说明在死神近在咫尺时,在生与死的瞬息转换中,如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。
读着读着,布朗的心境渐渐开朗了,对死的恐怖也慢慢消溶了。
他觉得书中的这几段话说得好极了,简直可以说句句打中他的心扉——
“怕死,死神就不来找你了吗?不,恕我直言,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。
“怕死怎么办,唯一的办法只有当逃兵。许多被抓获的敌方逃兵,对于己方根本没有什么用处,只能成为可能泄露己方行动机密的包袱,因此,从古到今,在拉锯战中处理敌方逃兵的方式,常常是处死。即使你能带去一点对方需要的军事秘密,那么这也是很快就会交代完了。完了之后,你同样会成为累赘。
“当逃兵,你能逃到哪里去?须知,现代战争的特点是敌我双方的阵地常常犬牙交错,双方的战线往往错综复杂,逃兵常常又被己方部队所抓获。即使你不被自己的部队抓获,即使你直到战争结束都留在敌方,那么史料表明,这种逃兵 90%以上在战争结束后,最终要回到祖国。你有这个脸面回去吗?你能保证回去后,不受到惩罚吗?同样道理,你如果主动投降,后果也不会比当逃兵好。”
而书中这样的掷地有声、回肠荡气的语句,则在他脑海久久响亮地回荡 ——
“是的,谁都不想死;但是战争却注定要有许多军人死在战场上。当然,究竟轮到谁死,常常是偶然的。炮弹的确不长眼睛。但是,为了英伦三岛不受战火的蹂躏,为了让英国可爱的儿童不再饥饿恐怖,慈祥的母亲不再悲痛欲绝,有时祖国需要你死在战场上。即使你死得并不伟大,并不壮丽,死得默默无闻,悄然无声,那么在无名英雄碑上也会有你的英灵。你的母亲将会为你感到自豪。”
布朗的心被震动了。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升起。
以后,这本书便成了他须臾不离的良师益友。
|